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主体,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的立市之本、兴市之源、强市之基。十年来,长春踩准时代节拍、迈好关键步伐,工业转型升级呈现一系列喜人新变化:大力实施“13715”行动,努力夯实工业经济“基本盘”;紧盯“651”产业发展目标,实施“百千万亿”工程,打造“一核双翼八线多园”空间布局,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国际汽车城,全力推动汽车集群向世界级集群冲击;积极搭建“1+6”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谋求新突破,新兴产业努力构建创新型产业新质态;努力构建“专精特新”企业“3168”梯度培育体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迎来爆发式增长……2022年7月,全市规上工业增长22.4%;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长41.6%;7月和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速居15个副省级城市和全国省会城市首位。8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用2分01秒的时间,对我市推动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经验做法作专题报道。
一个个变化、一个个数据见证着一个城市向上攀登的决心,也成为长春工业这十年最生动的注脚。
如今,全市工业呈现“六个显著提升”即整体实力显著提升、项目建设显著提升、重点产业显著提升、新兴动能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绿色发展显著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深谋规划布局——目标明晰了
长春“工业强市”号角长鸣,不光实现了产业“量”的增长,更有“质”的飞跃,而这离不开前期的规划布局。
围绕构建“1+6”即1个万亿级、6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市启动实施“13715”行动,为建设“工业强市”和“国际汽车城”提供强力支撑。
“1”即全力建设“六城联动”第一城“国际汽车城”,努力构建世界级行走工业走廊,奋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
“3”即全力深化“三部一家”职能定位,把市工信局建设成市委、市政府制定工业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政策的参谋部,决策落实的推进部和企业家的服务部,让全市工信系统成为“企业家之家”。
“7”即全力推动工业七大产业提质增效,强化汽车、轨道客车“双轮”支撑,推动生物医药和光电信息两大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双翼”齐飞,全力打造“长春药谷”和“长春光谷”,推动农产品加工、新材料和能源产业提升规模、强化创新、延长链条,推动全市工业实现高速、高效、高质量发展。
“15”,即聚焦“服务企业”这个“主责主业”,全力建设15个服务企业发展平台,为全市工业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赋能升级。
在围绕支持一汽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共同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上,我市还提出紧盯“651”产业发展目标,实施“百千万亿”工程,打造“一核双翼八线多园”产业空间布局,全力推动我市汽车集群向世界级集群冲击。
在围绕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我市加快构建“专精特新”企业“3168”梯度培育体系——到2025年,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企业要达到3000户以上,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要达到1000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要达到600户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要达到80户以上,引领和带动全市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高速发展、高质量发展。
锚定目标,明晰发展路径,长春工业奔跑足印坚实!
深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了
2022年6月28日,计划总投资358亿元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开工,将带动总规模在3000亿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落位长春;7月24日,该项目总装车间成功“上梁”,节节攀升的建设速度不仅让全球见证了“长春速度”,也即将带动长春市乃至吉林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长春积极推动汽车集群向“万亿级”进发的发展布局也愈加清晰。
世界汽车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机遇面前,拥有良好产业基础的长春积极拥抱变革,努力在做强汽车产业上下功夫,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迈出了一大步。如今,除了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新增新能源整车产能20万辆的一汽红旗繁荣基地、新增新能源整车产能12万辆的一汽丰越PHEV工厂、新增新能源整车产能6万辆的一汽奔腾NAT扩能项目、新增商用车整车产能5万辆的一汽解放J7智能生产基地等项目也相继在长竣工投产。
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零部件链条不断“更新”。今年2月末,总投资135亿元的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动力电池项目在长正式开工。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满足60万辆电动汽车配置需求,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以上。此外,富赛电子产业园、玲珑轮胎、中法智能产业园等一批关键汽车零部件项目也相继开工建设、竣工和投产,助推传统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升级。
回首过去一段时间,长春曾为传统汽车产业“一业独大”、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所困扰。如今,长春正在积极布局新赛道,按照传统汽车“做精做优做减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做大做强做加法”的总体发展思路,通过实施“旗E春城 绿动吉林”行动等举措,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融合发展样板,为长春国际汽车城不断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中国一汽构建了以长春为总部“四国十地”全球化研发布局,完善了红旗品牌“两部六院”研发体系,全新打造C+级电动化智能网联汽车平台,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红旗、解放、奔腾三大自主品牌十大关键技术突破。
“新能源”风劲吹,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不断更新,遍布长春街头巷尾的红旗E-QM5新能源换电出租车、解放新能源公交车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深耕产业体系——持续优化了
合理完善的产业体系,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年来,我市汽车工业这一“擎天柱”的产值在提升,其他支柱产业也在不断优化,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崛起,产业链条向产业集群升级,撑起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脊梁。
重点产业质效升级。一汽集团是我国汽车工业的“长子”,中车长客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金名片”。“十三五”期间,我市汽车、轨道交通整体生产能力始终位居国内第一方阵。一汽集团连续19年高居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汽车行业榜首,红旗品牌销量4年增长63倍;一汽解放中重卡销量全球“五连冠”、重卡销量全球“六连冠”;一汽-大众产销连续三年蝉联国内乘用车行业首位;中车长客是我国最大的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之一,城市轨道和动车组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位居国内第一位、第二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显露峥嵘之势。如今,以长光卫星、长光辰芯、纬湃电子、金赛药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高速发展,已成长为长春工业振兴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引擎”。“十三五”期间,“吉林一号”建成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目前在轨运行卫星达到70颗;长光卫星公司成长为东北地区首家“独角兽”企业;金赛药业生产的重组人生长激素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左右,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长期以来的市场垄断地位;百克生物生产的水痘减毒活疫苗是国内首个去除动物源明胶的水痘疫苗……蒸蒸向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全市工业经济注入更加充沛的动力。
发展的脚步不停息。今年,我市还通过实施双倍增工程促“双翼齐飞”。围绕生物医药和光电信息两大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双翼”,依托高新区、经开区和中韩示范区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依托经开区、北湖科技开发区打造光电产业发展带,全力打造“长春药谷”和“长春光谷”“双带双基地”。三年内实现投资和产值“双倍增”;同时,推动农产品加工、新材料和能源产业提升规模、强化创新、延长链条,实现高速、平稳、健康发展,全力夯实工业经济“基本盘”。
深培“专精特新”——“小巨人”爆发了
“2011年,我们建成了国内首条医用聚乳酸规模化生产线,实现原材料规模化生产;2021年,实现单品销售过亿元;目前,企业拥有核心专利近百项;今年7月,超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正式启动;企业今年预计实现销售目标10至12亿元……”在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的话语充满自信。经过15年不懈努力,长春圣博玛突破了医用聚乳酸类高分子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难题,解决了材料降解性能不可控、力学强度过低、加工过程热降解严重等诸多技术问题,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十年,越来越多像长春圣博玛一样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表现不俗。像禹衡光学、光华微电子、合心机械等一批“小巨人”企业在细分领域高歌猛进,其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单打冠军”和“隐形冠军”。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5户,今年更是净增加175户,达到660户,与去年相比增长36%。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增长近50%,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增长超过200%。大量“专精特新”企业在生物医药、光电信息、高端装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独特优势,与其他企业相比,表现出的发展韧性更足,将为长春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2021年,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14%。其中,科英激光、长光辰英、海谱润斯、西诺生物等重点企业实现产值翻番,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材料产业同比分别增长39.7%、19%、16.7%。